你的位置:杠杆配资网 > 安全炒股配资门户 >

    
发布日期:2024-03-01 10:58    点击次数:138

  研究员:洪辰亮期货从业资格号:F3076808

  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第739号,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批准发放85家企业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其中24家涉及转基因玉米、3家涉及转基因大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告中批准相关转基因种子可在指定地区进行生产、加工、包装、批发、零售,这意味着转基因种子产业化的大门被打开,国内转基因玉米大豆将在更大程度上进入流通市场。

  一、转基因与杂交技术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杂交技术有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杂交技术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合,主要是为了从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中筛选综合了双亲优良性状或基因的优良个体进而形成品种,毫无疑问由于是自然繁殖,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但其弊端也较为明显,一者进行杂交费时费力且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二者自然界中农作物种内基因库中可利用的优异基因源正在日益减少,天花板效应日渐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转基因技术逐步被重视、发展、成熟。其主要是指将不同物质的特定基因段进行提取然后组合,培育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作物新品种。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拓宽了育种中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优良基因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转移,然而也是由于技术相对前沿、复杂,整体的安全性还有待考察,像玉米大豆中的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抗性基因主要来自微生物,民众的接受程度相对偏低。而从当下的转基因技术及种植推广程度来看,抗虫和耐除草剂性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

  抗虫方面,昆虫通过吮吸汁液或咀嚼植物叶子、茎和根来破坏作物生长,同时在进食时亦可能传播体内相关病原体,传统意义上农户或使用杀虫剂造成经济负担或疏于管理蒙受单产上的损失,而抗虫(IR)转基因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目前来自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cry基因是开发抗虫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基因之一,cry基因产生具有杀虫活性的cry蛋白,其进入昆虫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后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将导致孔的形成,最终导致昆虫瘫痪和死亡,而cry蛋白对哺乳动物无毒,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

  耐除草剂方面,杂草与农作物争夺养分、水分、阳光和空间,从而可能使得作物单产上有一定的损失,需要通过使用除草剂等多种策略进行管理,除草剂又可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其中关注的重点就在于培育耐受非选择性除草剂抗性的作物,目前抗草甘膦转基因已经研究的相对成熟,并大规模商业化,全球目前共有351个耐除草剂(HT)转基因作物被批准种植。

  二、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虽然关于转基因技术利弊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日益扩大。1996年是转基因作物首次商业化种植,种植面积约为170万公顷,而后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放开和鼓励转基因的种植,面积扩张速度惊人,至2014年,种植面积已经增至17860万公顷,是96年的100倍有余。14年后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速略有放缓,但绝对数值依旧在增加,根据AgbioInvestor-GM,至202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220万公顷,约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12%,同比去年增长3.3%,也刷新了历史记录。目前共有27个国家允许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南亚、中国及部分非洲地区,更具体来看,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及加拿大是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五国合计面积占全球转基因面积的90%以上。从品种上来看,大豆、玉米、棉花是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其22年播种面积分别为9890万公顷、6620万公顷和2540万公顷,另外油菜、苜蓿、甜菜等作物也涉及到转基因种植。从普及率上来看,棉花是普及率最广的转基因农作物,全球超80%的棉花种植均为转基因,其次为大豆,普及率也接近75%,而玉米的普及率相比之下稍低一些,大约在32.9%。

  美国方面,其转基因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约7470万公顷,其中大豆、玉米、棉花、苜蓿、油菜、甜菜转基因种植分别为3360、3330、530、110、90、50万公顷,其中作为种植的大头,玉米、大豆、棉花的转基因普及率在93%-95%,而油菜、甜菜的转基因普及率甚至接近100%。美国的玉米和棉花转基因主要是双抗性状(抗虫和抗除草剂),其普及率已经达到81%和88%,而目前普及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是抗除草剂的单一性状,但其抗性范围相当广泛,包含了抗草甘膦、抗草膦、抗麦草畏等不同技术。美国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玉米、大豆,大约过了7年和12年后,其国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普及率超过80%。

  巴西方面,近些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处高位,其国开拓了更多的耕地面积用于种植农产品,目前巴西已经代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及出口国,同时也是玉米生产的主要大国。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巴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约6320万公顷,仅次于美国,但同比增幅达10.4%,其中转基因大豆面积约4110万公顷,同比增6.9%,且主要为双抗型,转基因玉米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同比增16.9%,另有160万公顷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大豆、玉米、棉花转基因种植的比例分别在90%、95%及99%,随着巴西总耕地面积的增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将会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巴西转基因大豆在2003年首次商业化种植,经过7年后其普及率超过80%;转基因玉米在2008年首次商业化种植,甚至仅经过3年,其普及率已接近75%。

  阿根廷方面,2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2350万公顷,位居全球第三,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大豆和玉米品种,两者面积分别为1590万公顷和710万公顷,除此之外该国还少量种植转基因棉花及转基因小麦,其也是世界上首个推广种植兼具抗草甘膦与耐旱性状小麦HB4的国家。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商业化较快,自1997年首次商业化种植,5年后转基因大豆普及率已超过90%,而转基因玉米相对比较慢一些,自1998年首次商业化种植,至2012年其普及率才超过90%,当然发展至当下,几乎所有阿根廷的大豆及玉米都是转基因作物。

  相比于美洲地区大范围的推广及普及转基因农作物,亚太地区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态度普遍较为谨慎,其中更多的是集中在非食作物——棉花的种植上。比如印度,虽然其在22年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1240万公顷,位居全球第四,但其中几乎所有的面积均用于种植转基因棉花,而我国在22年的290万公顷转基因面积基本也是全部用于棉花的种植。当下来看,美洲大陆转基因发展趋于饱和,而亚洲部分国家对于转基因种植的态度有所打开,预计未来转基因面积的增量或主要集中在亚洲。

  三、我国发展转基因的必要性及未来展望

  我国转基因研究的起步时间是比较早的,1986年生物技术就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9年进行了烟草、棉花、番茄等作物的转基因田间测试,1997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1998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2006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木瓜,2009年8月转基因玉米、水稻获得了原农业部发放的转基因安全证书。但整体进入21世纪后,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商业化基本上没有更进一步。根据相关数据,2003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00万公顷,但至22年该数据几乎没有变化,仍然主要是以种植转基因棉花为主,而并未开放其他主要作物的转基因种植,这与国家重视生物安全息息相关,特别是能直接入口的农作物转基因的推广还是相当谨慎,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田间试验阶段。

  而站在当下出发,适时发展转基因作物是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粮食安全是近些年中一直被提及的重要话题,当下宏观环境复杂,中美关系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作为农产品的进口大国,适度降低进口依赖度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单就大豆品种来说,我国每年大约进口1亿吨大豆,而国产大豆的产量仅在2000万吨左右,进口依赖度极大,其中从美国一年进口约3000多万吨,其余的大部分从巴西进口,缺口较大而进口渠道相对单一,不得不重视相应的国别政治风险;而玉米品种相对还好一些,我国产量大约在2.77亿吨,年进口大约在2300万吨,依赖度不高,但考虑到玉米是三大主粮之一,且其广泛应用在饲料添加和工业加工,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人均耕地量极为有限的背景下,转基因技术对单产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其次,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境,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更多选择去城市打工发展,而务农人口更多是中老年人,有时劳心劳力却换不回一个好收成也将会打击种植及田间管理的积极性,转基因作物的推出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劳动成本,同时节省一部分的农药费用,更大程度上维持耕地面积的稳定、高产。最后在经历几十年的“厚积”后,我国转基因技术已逐步走向成熟,国家科研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和生物技术公司(瑞丰生物等)已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品种,头部种子企业(隆平高科(000998)等)也大批通过了国家相关的转基因品种审定,这一步需要经过数年的区域生产试验,相关安全性有了极大的保障,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已经完成,转基因商业化亦处于箭在弦上的“薄发”阶段。

  根据美国、巴西等国家转基因渗透率的历史来看,一般在开启商业化后的5-10年可以达到80%-90%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前期准备相对更久一些,且有前人的经验参考,预计商业化的进程可能会快于这一数值,当然细分来看玉米和大豆还并不一样,国内玉米消费约7成是用作饲料消费,剩余部分有做食用、种用、工业用途,由于大部分不直接用于食用,故玉米的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应当会更快一些;而国产大豆基本上都是用于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很少用于压榨成豆粕及豆油,故大豆的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可能会更慢一些,这从目前通过审批的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多少也可以看出(玉米有24家、大豆仅3家)。

  单产提升潜力来看,玉米方面,我国单产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但距离排名前几位的国家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USDA数据,23/24年度我国玉米单产预估为6.44公吨/公顷,位居全球24,但相比一些种植大国明显偏低,比如美国的10.98公吨/公顷、加拿大的9.93公吨/公顷、阿根廷的7.75公吨/公顷、欧盟的7.26公吨/公顷,略好于巴西的5.63公吨/公顷。其中最主要对标的还是前几大转基因玉米大国,美国自1996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后,至2009年普及率已高于85%,而此期间内单产提升大约在30%;巴西自2008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后,至2014年普及率已高于80%,而此期间内单产提升大约在50%;阿根廷自1998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后,至2009年普及率已接近85%,而此期间内单产提升大约在55%。相应的,中国玉米的单产在1996-2016期间的总增长率仅不到15%,故不论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若转基因玉米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后,保守预计整体单产或较当下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

  大豆方面,我国单产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特别是距离美国巴西等大豆主要生产国,单产不到他们的60%,根据USDA数据,23/24年度我国大豆单产预估为1.96公吨/公顷,位居全球22,而一些生产大国的单产普遍较高,比如巴西的3.53公吨/公顷、美国的3.35公吨/公顷、阿根廷的2.93公吨/公顷、巴拉圭的2.82公吨/公顷等。另外也对标前几大转基因大豆大国,美国自1996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后,至2004年普及率已高于85%,而此期间内单产提升大约在12%;巴西自2003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后,至2012年普及率已高于85%,而此期间内单产提升大约在25%;阿根廷自1997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后,至2002年普及率已高于90%,而此期间内单产提升大约在15%。相应的中国大豆的单产在1996-2016期间的总增长率仅不到2%,就算时间放宽到今年,增长率也仅在10%左右,可以看到相比玉米而言,受转基因技术影响的全球大豆单产提升水平并没有太高,但是考虑到我国潜在的增长空间较大,在转基因大豆大范围普及后,我国大豆单产预计也将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程度上可能都弱于玉米。

  总结来看,我国转基因商业化的大门已徐徐开启,这意味着国内农业、种业或将迎来新时代新变局,单产潜在的提升空间或将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削弱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然而考虑到我国人口增长的停滞,在转基因作物全面商业化后供需大格局的潜在变化和价格趋势也值得去思考,产业链上的贸易商及相关收购企业或将面临更严峻的价格波动风险,期货作为保值的重要工具之一,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杠杆配资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站群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